对话城市更新先行者 | 何勍:如何用一首诗改变一座城?-尊龙凯时人生就博

对话城市更新先行者 | 何勍:如何用一首诗改变一座城?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日军集结七个师团约十万人进攻常德,位于常德的中国军民奋起反抗,依托阵地顽强阻击,以击毙日军一万多人的成绩,获得了自抗战以来最有意义的胜利之一,被誉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常德保卫战之后,原本的城市几乎成为废墟。人们逐步重建家园。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随着东南沿海城市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的开展,这个曾经的东方斯大林格勒却被遗忘在了历史的角落。

图 | 萧条的常德老西门

经过岁月的洗礼,这里的房子尽显沧桑,污水横流,层层叠叠的棚户无时无刻不在诉说这个城市的萧条。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离开,这里成了房地产开发商不愿触及之地,这也是2011年之前的常德老西门留给人们的印象。如果这个概念在中国城市化上半场的黄金时间提出的话,相信会遭受不少人的嗤之以鼻。然而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一个从常德走出来的中国女性建筑师,用近乎诗歌一样的手法,让老西门重获了新生。

本期 「 对话全球意见领袖 」 ,安邦智库很荣幸地邀请到anbound城市问题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冯艳,以及中旭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副总设计师——何勍两位老师,就让我们跟随她们聊起的故事走进老西门,走进何勍和窨子屋剪不断的缘分,走进城市的记忆。

本文主要摘取了两位对「 城市改造 」的深度看法,并以常德老西门为例进行探讨。了解完整版我们欢迎您登录「 安邦云视频平台 」,搜索《对话何勍丨如何用一首诗改变一座城》,与安邦智库一起感受对话全球意见领袖的魅力。

——

何勍:我们是恰巧碰到的这个项目,就像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脚本,你就觉得这里面可以挖掘出无限的可能性,所以我们在这个项目当中是主动去扮演一个角色。建筑师其实有时候会放弃一些原则,甲方让做什么就改做什么,但我们不是。在这个项目里,我们即是演员,但我们更像是一个导演去参与整个项目的谋划过程。所以如果说有什么命题的话,我觉得不光是老西门,中国有太多的甲方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想要什么,到最后只能说能解决这么多人的迁徙问题就好,像完成一个任务一样把这些城市问题“一刀切”地解决掉。

冯艳:对,很多人做项目唯一的命题就是挣钱,或者是只负责完成这些改造任务就好了。

何勍:所以刚开始的前期规划我们自己也没想明白,所以我觉得我们擅长的可能就是去深刻地挖掘一个项目的潜在性,不是被动的去做,而是去主动的参与。我觉得做项目一定要看现场,看到现场你会觉得太糟糕了、太乱了,简直一塌糊涂,但正是这样才会发现这类项目很难。

四线城市都是这样子,好的地段都被人拿走了,剩下的空间里又有许多低收入人群,和我们所谓一些城市的“毒瘤”。村庄、城中村都有很多这样的现象,产权也变得很复杂,所属权、产权等等,而且留守人口的经济状况都不是太好,毕竟经济状况好的人早就搬走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后台,就像城投公司,如果不是有一个背景强大的专业公司来介入的话,这块地估计就永远烂下去了,没有人去触动,因为它完全没有商业利益可图。

冯艳:所以这个公司的介入是由政府推动的吗?

何勍:对,是政府扶持的。这个项目我们开始做的时候是2011年,正好赶上国家棚改政策的初期阶段。

冯艳:就像您刚才介绍的,回迁楼项目一般就关注居住和商业功能对吧?

何勍:对,而且我们以前的居住会做得很low,所以才会导致我们这个项目做完的时候,所有人看到我们的回迁楼都不敢相信是真的。我记得我们第一期是2015年推出的,一共分了四、五期,现在第五期还没有开始,一直拆不下来,拆一部分盖一部分,一直是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印象很深刻,当地有人来参观这个项目,很惊讶的问这是回迁楼吗,这怎么比我自己家的房子看着都好?而且还问了好几遍。

冯艳:他是觉得盖的比预想当中的好,是吗?

何勍:对,因为那个房子你可以看到,虽然回迁楼的结构都是大板楼,但事实上我们把它做得非常有格调,从设计的角度就觉得不俗。而且它空间很丰富,带有空中花园,然后这个地方是倒扣的两个l,从里面出来就是外走廊,所以跟我们平时看到的那种一栋栋并排的回迁楼不是一个概念。

冯艳:就是说不同于以前那种像是从工厂里加工出来的流水线产品,两者之间有很大差别,对吧?

何勍:可以这么说,因为普通的回迁楼是没人愿意看的,它也不会成为一个视觉的审美,只是说这房子能住而已,它不会有任何艺术性的追求或者让人看着就很愉悦的可能。基本大家住进去就不会想美不美或者其他精神归宿的问题。

图丨常德老西门改造后社区

我们中间不是个社区中心嘛,所以空中花园不仅仅是实用性的问题。回迁楼包含了好多社会属性,比如一个人家里原来是有院子的,但拆迁以后二十户人才拥有这么一个小院子。不过现在这个院子的功能我们升到了空中,整个感觉一下子就不一样了。但是这么简单的事却没有人做,我觉得这不是智商的问题,关键在有没有那颗心。毕竟这件事完全没有任何难度系数,只是很纳闷,为什么没有人做?

冯艳:只能说人的需求有很多层次,就像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一样,有第一层、第二层。很多人会觉得像老旧小区改造也好,棚户区改造也好,只需要满足最基础的需求就可以了,但其实住户想要的都是更高层次的需求。

何勍:也不一定是高低的区别。比如说我的需求就是居住,有一个家的功能。但是我们讲社区实际上是街坊和邻居之间的关系,自然和人的关系,或者像我和你之间的关系,所以跟一个单元内的那一点点面积无关。很多人选房不会考虑到这个问题,因为光看一个平面图纸是不会想到周围关系的。

冯艳:对,这也和我们提过的观点一致,其实公共空间对人的需求是更有价值的。

何勍:所以这就叫建筑文化。什么叫文化?这是很虚幻的一个词,但是如果按我们的解释就很简单。比如这个空中花园,我们每隔八层就有一个空中花园,是因为我们考虑到原来有多少户人家本身是有院子的,而且这个功能其实是一种非刚性的需求。我们这次去的时候,看到屋顶上全是被子和小孩子的衣服,这说明住在这里的人他们需要的就是最本能的、质朴的东西,他们就是需要紫外线杀毒或者喜欢那种晒得暖暖烘烘的被子。所以这个不是刚需,没有空中花园的话住户也不会对你怎么样,有了他们也不会感谢你。但我觉得这种事就是做给自己的,如果你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那它就完全没有意义;如果你觉得这件事情是温暖的、有温度的,让你想起来就能得到情感的释放,那它就是非常有意义的。

所谓人文在哪?就是有一个人拉一根大长绳,在这空中花园里晒缸豆、白萝卜干,还晒鱼料、晒鱼,总之它有无限的用途。如果没有呢,那就变成出电梯即是家门,大家老死不相往来,像水泥森林一样。所以标准城市是这样的话,你会觉得这样有意义吗?要说起来这我们这个学科太普通了,对吧?就让人晒豆角,这难道也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吗?或者让人晒个被单?这种事情太普通了,不需要任何技术,更不需要上五年大学,然后又上研究生。可到最后研究半天,竟然这个东西就没有了,就消失了,这是非常让人痛心的。

——

相关阅读丨往期系列文章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 the end —

用户名:
密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