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多数人对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有着非常深厚的印象,因为他曾是尼克松幕僚里全面支持中美建交的政治家之一。
然而面对危机重重美国,这位高龄98岁的政治家基辛格在前不久的公开演讲重说出了一句耐人回味的话:“为了避免发生战争,大国应该对美国进行帮助。”
无论基辛格这句话是在求助还是在威胁,目前美国国内的形式的确不容乐观。其实早在四月初,安邦智库(anbound)就发出类似的提议,在我们看来在这个深度全球化的世界里,面对美国此次的国家级危机,我们无法做到隔岸观火。
安邦当时的建议通过媒体被公开发表,但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三个月之后,窗口期已经过去,正如首席研究员陈功所说的那样,地缘政治的窗口期非常重要,错过了窗口期,成本很高,但效果却很差。“窗口期”对于从事地缘政治研究的人来说,仅仅是常识,但对政策实施却影响很大。
沉浸于对过去的回望并不能代表信息分析研究人员的工作常态,在中美摩擦不断加深的当下,陈功依旧呼吁,要区分意识形态与地缘政治的关系,在陈功看来,意识形态与地缘政治有着很大的不同。意识形态(ideology)是一个哲学范畴词汇,它指的是一种对事物的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简单说,意识形态指的是价值观和理念。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这样基于意识形态的划分,从新闻到媒体,再到各式各样的文章内容,都是如此。但是,很少见到有人对此做过仔细的研究,探究其根源以及这样划分的理据,大家只是习惯性地跟着走,跟着这样说。
陈功指出,实际上,意识形态肯定是政治,但并非地缘政治。意识形态是价值观和理念的集合,人以类聚,同样价值观的人聚在一起,结成政治派别和政治团体,这是意识形态导致的政治。比如美国的右翼,并不完全是白人,里面各个族群的人都有,甚至包括中国人。因为他们都持有相同的价值观,所以聚在一起。而他们反对的,也是价值观相冲突的人和群体。他们并不在意这些价值观相冲突的人和群体来自哪个国家?过去有无渊源?他们的反对仅仅是因为价值观不同。这种情况有点类似宗教冲突,因为信仰不同,所以就产生了很大的仇恨。
但地缘政治则是另外一回事了。地缘政治虽然也是政治,但这种政治被约束在地缘框架之内,约束在一种科学体系的框架之内,意识形态是地缘政治的一个考虑因素,甚至是动力因素之一,但绝非全部因素。此外,地缘政治是服务于国家而非价值观和理念。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年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才会置国内的大量反对声音于不顾,秘密访问中国,最终实现中美建交。其实,那个时候,美国国内意识形态相同的人,大部分都是反对尼克松访华的。但国家利益又决定了尼克松必须访问中国,从而赢得地缘政治上的胜利。
因此,地缘政治与意识形态并不能混为一谈。陈功进一步解释,地缘政治只有在力量选择方面,才会考虑意识形态因素,更多只是注重地缘和空间方面的多种影响关系。地缘政治是一种冷冰冰的科学,是哪一个国家都需要的科学,其目的就是争取地缘政治领域的胜利,而不是为了意识形态群体服务。同时,可以预见的是,那些将地缘政治置于某些意识形态的框架条件之下的研究,结果往往会比较失败。因为有这样的预定条件,实际上已经注定了要“忽略”大量的事实,由此形成的结果也不会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所以能够得到只是各种“学术怪胎”。
作为一个资深的地缘政治学者,陈功指出,意识形态与地缘政治的界限,经常容易被搞混。不仅在中国如此,在美国也是一样。曾经有一位中国学者访问美国,谈到中美关系时,这位学者问美国人:如果美国都针对中国,那么美国也会受损。一位美国官员回答说,顾不了这么多了!在陈功看来,这个回答就是典型的意识形态与地缘政治的混淆,基于意识形态而不是地缘政治来做出决策和行动。实际上,美国不止一次地出现过这种时刻,上个世纪50年代的麦卡锡主义盛行,美国政治就被意识形态所笼罩,结果让美国损失了地缘政治利益。历史显示,凡是这种时刻出现时,结果和结局都好不了!
在当前的世界,中美关系明显恶化,我们似乎又看到了麦肯锡主义滋长的阴影,美国政坛中,主要基于意识形态而产生的观点和政策正在集聚,并且出现了接连出台针对中国的态势。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这样的形势当然会损害中国的利益,也并不符合美国的利益最大化。
标签 : 工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