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bound战略观察 」 是基于安邦集团对现实社会和经济环境分析和预测基础上,有关中国未来政策的信息分析系列研究报告。相关研究,主要是通过各种分析手段,有效的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此来解析各种战略问题和政策方向。而各种潜在的变化趋势,是我们最为基本的研究重点。今天安邦带大家了解一下老龄化相关的问题。
——
导语
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并于1982年将其定为基本国策。但从10年前开始,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逐渐解冻。2011年11月,中国全面实施“双独二孩”政策;2013年12月,中国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10月,中国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人口政策属于长期政策,但在二孩政策完全放开5年多后,中国又开始实施 “全面三孩政策”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以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
但放开生育政策真的能达到缓解、并解救人口老龄化与少子化的困境吗?经济的兴衰到底与什么挂钩?越过重洋去看邻国,日本“失去的二十年”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放开生育政策,我们能避免重蹈当年日本社会的覆辙吗?
今天安邦为大家带来一篇来自十年前的研究报告——《我们该怎样应对中国的老龄化?》(「 战略观察 」总第 183 期, 2010/01/05),虽然时间有些久远,但对以上几个问题的深度探讨,可谓仍不过时。
——
一、国家未富先老和人未老先衰一样悲哀
很多学者将中国经济近年来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归结于人口红利的释放。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中国社科院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总抚养比每降低1个百分点,将促使经济增速提高0.115个百分点。1982年至2000年,中国总抚养比下降了20.1%,带来经济增速2.3%,而同期的人均gdp增速在8.6% 左右。但后面的问题是,按照以上的逻辑,如果中国人口结构中,老年人占比过大,未来将会如何?
这样的看法,目前是非常普遍的。2005年美国兰德公司的威廉·h·奥佛霍特撰写了一份报告《2020年,中国会非常穷》,文中说,“目前,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国的银行是我们所知道的世界上最糟糕的银行。中国每一代,都有相当于美国规模的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每年,都有1200万-1300万新工人加入就业大军。在制造业,生产力对就业的影响比我们国家要严重得多。到202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会使工作人口与不工作人口的比率成为世界上最糟糕的,比日本更甚。如果没有特效的新政策的话,中国的经济在那个时期就会狠狠地撞墙。到2020年,以我们的标准来看,它会是一个非常穷的国家。” ——这是我们见到的中国老龄化社会最为悲观的论调。
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9年12月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中国从 1999 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到 2014 年老龄人口将达到 2 亿,2026 年达 3 亿,2037 年超过 4 亿,2051 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 3 亿-4 亿的规模。而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达2.6亿多人,占总人口数的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亿人,占13.50%,距离「 深度老龄化 」仅差0.5个百分点。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明显快于进入现代化, 具有明显的「 未富先老 」的特点。以2019年为例,老龄化中国的人均gdp刚刚达到1万美元;而美、德、日、韩等国在老龄化达到12.6%时,人均gdp都在2.4万美元之上。未富先老意味着中国的老龄化与西方的老龄化有很大不同,中国可能面对多方面的挑战,整个社会的消费结构、劳动力总量、社会保障等都将面临巨大变化与艰难挑战。
以下是中国未来老龄化阶段的峰值变化数据:
时间段 | 发展阶段 | 老年人口最高峰值 | 80 岁以上人口 |
2001 年到 2020 年 | 快速老龄化阶段 | 2.48 亿 | 3067 万 |
2021 年到 2050 年 | 加速老龄化阶段 | 超过 4 亿 | 9448 万 |
2051 年到 2100 年 | 重度老龄化阶段 | 4.37 亿 | 7500 万至 1.2 亿 |
此外还另一种观点认为,虽然十年以后老龄人口比重增加严重,但是相对我国浩大的劳动力市场,这还不是一个决定性的数字。不过,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更多的是社会、经济负担方面。庞大的老年人口中,70岁以上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比例很高,无疑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未来10年内是老龄人口激增到来之前,总抚养比较低的时期。
二、日本失去的二十年是否就是我们黯淡的未来?
上面关于中国经济未来的看法,只是一个推测,而不是一个事实。不过日本经济20年来的表现,以及与人口年龄结构的相关性,似乎证明老龄化社会的前景看上去确实非常黯淡。
20世纪80年代初期,日本还是发达国家中最年轻的,但到了2005年,它已经成为最年长的。在日本社会中,105个老人(64岁以上)对应1个15岁以下的年轻人。日本新闻媒体对 “直线下降的出生率” 以及 “人口灾难” 现象都发出了警告。到2010年,日本老年人口的依赖比例(也称扶老比,是成年劳动力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将成为发达国家中第一个降至3以下的国家。目前日本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只占全国人口的14.3%,因此,到2050年日本人口将从1.27亿降低到1亿。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目前根据日本的人口发展趋势而估算出来的合理数据。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为什么日本人的情况尤为突出?日本和美国或者欧洲的情况都不一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它没有经历婴儿潮,而是出现了婴儿出生低谷。
20世纪60年代初期,日本出生率比20年前骤然下降了一半以上,而如今,日本年龄在25~29岁之间的未婚女性子1950年以来翻了一倍,因而导致出生率继续下降。此外,日本人还活得比其他国家的人更长。1998年,日本就成为一个人均预期寿命超过80岁的国家。1950年,如果一个日本人已经63岁了,那么按照平均寿命,他还能活12年。而如今,他能活上15年。那如果他已经是80岁了呢?那么,他能活过89岁生日的可能性非常大。
这会有什么后果?2002年秋天,耶鲁大学一个研究会发表研究成果,他们将人口统计学的趋势和投资行为进行对比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证实了上面的说法:老年人降低生活水平,削减消费开支,清偿债务,还增加储蓄。在人们从中年步入老年的时候,他们为退休后的生活考虑,增加储蓄,中年时候买进的股票统统抛售。
这些行为直接导致了1989年日经指数的崩盘,并在日后的12年内恶化了日本经济的衰退。日本消费社会成长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婴儿潮一代正好步入中年。80年代的最后5年,日本发生了资产泡沫,而当时的日本大多数人口都处于45~54岁之间,之后不久,经济衰退了…….此时,横滨先生们正准备退休,在资产泡沫期,日本各项市场指标增长都超过了10倍,但到了1990年,亏损了三分之二。
三、全球经济千年之变开始于1820年
在观察日本老龄化社会和经济衰退的相关分析之后,任何人可能都会对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前景,抱有悲观情绪。但在分析这些问题之前,我们不妨梳理一下人口、人口结构与经济之间的简单逻辑关系。现有的经济学文献,能给我们给予一定的指导。
在传统的马尔萨斯模型中,人口和土地等资源之间,是一个静态的平衡关系, 人口增长必须有一个限度,一旦被突破,就构成对资源的压力,随着人地资源越来越紧张,最后必然导致经济系统的崩溃。解决的办法就是瘟疫、战争乃至大规模饥荒。这也是中国三十年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核心理论依据。这一点,在19世纪以前的农耕或者游牧社会中,已经得到完全的验证。但从19世纪开始, 这个逻辑已经站不住脚了。
以下是日本的一家研究机构,根据经济学家麦迪逊的研究结果,绘制出来的1千年以来,全球主要十国人均gdp的变化对比图。我们可以发现,全球人均gdp变化,在1820年之前,其实变化不大。但从1820年以来,全球人均gdp增长近17倍!而根据麦迪逊的计算,1820年以来,四个西方后裔国国家(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美国)经历了比西欧或世界其他地区更快的增长。在1820--2001年间,它们的总人口增长了35倍,而西欧的人口则增长了不到3倍;它们的gdp增加了679倍,而西欧的gdp仅增加了47倍;这四个国家的人均gdp平均值(按1990年国际元计算)从1202国际元上升到26943国际元,而西欧的人均gdp则从1204国际元上升到19256国际元。
如果观察中国人均gdp的变化,你会发现,只是在1980年开始,中国人均gdp才开始显著的增长。这一点得到了历史学家的支持,相关文献显示,即使在1950年代,中国普通农民的生活水准,和两千年前的汉代祖先其实没有多大差别。而在2009年的今天,即使中国最贫困省份的农民生活水准,也超过上个世纪40年代最富裕农民。
是什么让全球经济突破了马尔萨斯魔咒呢?
答案,就是技术进步和全球贸易范围不断扩大带来的生产效率巨大飞跃。
今天,我们都知道,是工业革命导致这巨大的飞跃。但为何工业革命开始于1820,而非之前?美国经济史学家道格拉斯·c·诺斯,对此另有看法,在他看来,技术进步、储蓄率提高以及劳动就业人口增长以及市场扩大,并非经济和人均gdp 增长的根源,这些本身就是经济增长!19 世纪全球开始的工业革命,是私有产权和市场化被人们广泛接受的结果。而在此之前,欧亚大陆的各个王朝,都不尊重其臣民的私有产权。18 世纪,先是在荷兰,后在英国,最后是盎格鲁·萨克森族裔的各个国家,都普遍接受了私有产权和市场化制度。归根结底,技术进步依赖于社会储蓄率的提高,而社会储蓄率的提高,又在于社会各阶层对自己财产普遍拥有信心,同时对未来有着充分稳定预期的情势下,才可能出现。
——
日本比中国更早的接受私有产权和市场化原则,这导致日本人均 gdp 从1950 年开始出现急剧增长!而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则是在 1980 年,而在冷战结束之后,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大部分国家,都基本接受了私有产权和市场化原则, 这是全球财富今后将会继续增长的根本动力。
那么人口结构变化和人均gdp的关系,是否就有着必然联系呢?如果观察上图,我们就会发现,除了中韩这样的东亚国家之外,包括美英在内的欧美国家人均gdp增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放慢,不过日本显得格外扎眼罢了。
这里面就有一个疑问,欧美国家的人均gdp增速为何在上个世纪90年代普遍放慢?难道都和老龄化社会人口结构有关?这当然不符合逻辑,以美国为例,1955年~1960年,美国出生率才达到高峰,比日本晚了整个十年,一些经济学家因此认为美国经济出现类似日本上个90年代衰退的时间,应该出现在2011年左右。
在解释人口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时候,有必要检索一下基本的新古典经济学模型:在劳动人口较多的时候,人们较少采取机器,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市场的鼓励,而在劳动人口较少的时候,人们将会增多机器和技术的投入,以增大产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构成经济的主体。因此,当社会适龄劳动人口逐步减少的时候,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就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率提高, 并且技术效率提高速度,要大于劳动人口逐步减少的速度,否则在人口不变的前提下,整个社会福利水平将会降低。
因此,归根到底,一国经济增长的前景,还是由技术进步在内的效率提高速度决定的,而非人口结构。包括日本在内的欧美各国人均gdp增速下降的含义,就在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居民创造财富的能力, 开始削弱。而削弱的原因,就在于经济效率的提高速度,不如以前了。
——
· 未 / 完 / 待 / 续·
本期文章主要讲述了中国以及世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历史原因与背景,以及人口、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本质关系。下期文章我们将重点分析人口老龄化给中国带来的问题,并基于对日本“失去的二十年”进行思考,并给出一些可能的解决办法,敬请期待。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 the end —